关于【2014款马自达3】:2014款马自达3昂克赛拉怎么样,今天小编给您简单介绍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内容导航:
- 1、2014款马自达3
- 2、十一年影像见证“悬崖天梯少年”走出大山历程
1、2014款马自达3
肝癌,作为死亡率名列前茅的癌症
普通人遇到一次就够吓人的了
但椒江54岁的盛先生
在患上肝癌后经历5次复发
如今,他依然安然无恙
这是怎么做到的?
陈静/图
肝癌复发很常见
据了解,容易复发是肝癌的特性之一。在临床上,肝癌的复发非常常见。根据医学统计,肝癌手术后3年复发率约为50%,5年复发率达70%,意味着每10个手术的肝癌患者就有7人会在5年内复发。
台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莫经刚教授介绍,这主要跟肝脏的整体受损有关。患者得过肝炎等肝病后,通常造成肝脏整体受损,而不是某一部分的肝受损。也就是说,在被发现的肝癌病灶之外,很可能存在目前无法发现的其他部位的微小播散病灶,或者有些结节还没有癌变。当已发现的病灶被“消灭”后,各项指标都正常了,找不到其他病灶了,医学上称之为临床治愈。但这并不等同于彻底根治,不代表以后都没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小播散病灶会逐渐长大,原本良性的结节也会慢慢恶变。长到一定程度,被发现了,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发。
治愈后经历5次复发
盛先生是椒江人,第一次确诊肝癌是在2011年,此前他在台州市中心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发现患上肝癌。
第一次遭遇肝癌,盛先生非常紧张害怕。他马上来到台州市中心医院肝结节多学科联合门诊,找到医院肝胆外科专家莫经刚教授求助。幸运的是,当时盛先生的肝癌病灶只有1厘米,尚处于早期。
莫经刚带领团队为他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虽然盛先生的肝癌病灶不大,但位于肝脏深部,即便是微创腹腔镜手术,也避免不了大范围的切肝。为了减少治疗创伤,团队最后选择了创伤更小的肝肿瘤消融术。
与腹腔镜等微创外科手术一样,肝肿瘤消融术也属于微创手术。治疗时,医生们将消融针刺入患者肝癌病灶内,再利用消融针发出的高热将病灶“烧死”。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一般术后两三天就能出院,并且在治疗肝脏深部等某些特殊位置的肿瘤方面比腹腔镜手术更有优势,还可以多次进行,尤其适合各种早期小肝癌的治疗,对于3厘米以下的肿瘤消融效果和手术类似。这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早期小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手术很成功。随着病灶被顺利消灭,盛先生各项指标很快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考虑到肝癌的特性和盛先生的具体情况,医生们郑重提醒他,以后再复发的可能性还是很高,必须严格规范进行复查,做好复发预防。
盛先生一直牢记医生的话,出院后坚持定期复查。“开始是3个月复查一次,后来半年复查一次。”他说,除了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外,生活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
3年后,医生们的话应验了。2014年,盛先生的肝癌果然复发了。幸好复查及时,当时的病灶也只有1厘米左右,也是早期。
复发后,盛先生连忙跑到台州市中心医院肝结节联合门诊,向莫经刚教授求助。莫经刚团队再次给他做了肝肿瘤消融术。术后,盛先生同样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后,他的生活也转入正常。
有了这次复发的经历,盛先生更加坚定地坚持定期复查。果然,2015年肝癌又找上门了。得益于及时复查,因此发现也很及时,肝癌仍然处于早期,消融术就能解决。
同样的情况在2017年和2019年再次发生,盛先生也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治疗,安然无恙。
今年5月底,盛先生的复查再次提示异常。已经有了丰富经验的他马上意识到,“老朋友”可能又找上门了。
带着检查报告单,盛先生再次来到肝结节多学科联合门诊寻求帮助,接诊的仍然是他非常熟悉的两位专家——医院肝胆外科专家莫经刚教授和放射科汪国余教授。
两位专家仔细查看了盛先生的各项化验报告、调阅了影像资料后,高度怀疑肝癌再次复发。得益于盛先生及时的复查,和以往几次一样,这次的病灶也只有1厘米大。
虽然知道盛先生八成已经清楚接着会发生什么,但莫经刚还是宽慰他道:“不用太担心,病灶现在还小,我们早期就把它消灭掉,出来一个马上消灭一个,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
随后,盛先生办理了住院手续,为医生们再一次击退病魔做准备。
但与以往稍有不同,这次的病灶位置有些特殊,紧挨心脏,给手术带来不小的麻烦。为了保障盛先生的安全,医院立即组织超声科、放射科、介入科和肝胆外科等多学科团队一起对他的病情进行评估、讨论。最后,多学科治疗团队为盛先生量身定制了腔镜辅助+B超引导下肝恶性肿瘤微波消融术。
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医生们顺利“消灭”病灶,心脏等周围组织在手术中毫发未损。术后经过护肝、护胃、止痛等对症处理,术后第四天盛先生就出院了。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结节型中分化肝细胞癌,印证了医生们术前的判断。
从惊恐万分到淡定面对
和其他人一样,第一次患上肝癌时,盛先生也是惊恐万分。尽管他花了不少时间做心理建设,但仍然无法消除恐惧。第一次复发时,他还非常害怕,直到出院后,各项指标都显示正常,他的信心才开始逐步增强。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一次次复发,一次次治愈,盛先生的信心也在一步步增强,心态越来越淡定。尤其是最近这次,几乎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只要及时复查,及时发现,医生们就能治好我,所以就算再怎么复发,我也不害怕了。”盛先生笑着说。
无论新发还是复发
只要早发现都不用怕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医学界对肝癌研究的深入,现在早期肝癌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疗效也在不断提升,不断在向社会期待靠近。
但在预防复发方面,尽管医生们一直在提醒,但很多人,甚至包括大多数肝癌患者本人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肝癌患者在达成临床治愈目标后,都没有坚持规范的定期复查,像盛先生这样频繁复发,但又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的非常少见。加上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发现复发时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晚期转移。而在这部分患者当中,有不少本来完全有机会能活下来。
莫经刚表示,无论复发还是新发,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基础上,肝癌患者都要注意定期复查,及时评估病情变化。“规范定期复查能最大可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限度保住自己的生命。”他说。
拒绝肝炎
少熬夜少喝酒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我国肝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中国是肝炎大国,全世界新发的肝癌患者一半以上在中国。肝癌主要的病因包括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饮酒、肥胖、黄曲霉毒素、蓝藻毒素和代谢综合征等。临床上的肝癌患者,绝大多数患有肝炎。而且中国人素来喜爱饮酒,这些都是肝癌“偏爱”中国人的原因。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是肝炎,平时也不注意,甚至还喝酒熬夜,多个不良因素一叠加,得肝癌的概率就很高了。
莫经刚提醒,乙肝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肥胖伴脂肪肝、肝硬化、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群都是肝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到医院体检。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抽血查一次甲胎蛋白,做一次肝脏彩超,有助于发现早期肝癌。发现问题及早处理,这样能提高早期诊断率,也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周海群 叶倦
2、十一年影像见证“悬崖天梯少年”走出大山历程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峰丛耸立,山高路陡。长期以来,这片大山将人们紧紧围困在这里,高山沟壑不仅阻碍了发展的脚步,也阻碍了孩子们的读书追梦之路。这里交通不便、缺水少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到此考察,认为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全景(2023年1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十一年前,孩子们的上学路,布满荆棘。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山区采访拍摄,从未间断。大山的不断发展和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记录在我的镜头里。
十一年,看似很漫长,当我将数十个孩子成长经历以及大石山区变迁的海量照片,整理、排列、组合,十一年又似转瞬间。大山在斗转星移间早已沧桑巨变,那些走过天梯悬崖的孩子们,也都已经长大了。昔日山险坡陡求学难已成为历史,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他们走出了各自的人生。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
蒙宣任(左)和蒙宣汰在悬梯下方的隧道合影(2023年1月20日摄)。2014年,隧道打通、公路修通后,“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
影像的定格最有说服力,时间是最好的检验。
悬崖天梯上稚嫩的双脚
十一年前,我多次跟随弄勇村的孩子们上学和回家,途中要攀爬一处20多米高的“天梯”。当时蒙宣汰只有8岁,因为年纪太小,需要哥哥在前面牵着,后面有同行的姐姐们顶着才能爬过悬梯。11岁的哥哥蒙宣任,还背着兄弟俩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每次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
少年时的艰苦生活,让山里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懂得了分担生活的责任。放羊、缝衣服、做饭、挑水、种玉米,蒙宣任和蒙宣汰从小就学会了几乎所有的生活技能。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二年级学生蒙宣汰(从上至下第三个)爬“天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四年级学生蒙宣任背着生活用具,爬“天梯”去上学(2012年9月3日摄)。
在弄勇小学读二年级的蒙宣汰(上右)和同学在宿舍里准备睡觉(2012年12月26日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二年级学生蒙宣汰在教室里自习(2012年12月26日摄)。
在弄顶屯首届春节晚会演出结束后,蒙宣任(右二)和伙伴们将借用的桌子送回学校(2015年2月19日摄)。
在弄勇小学学生宿舍,蒙宣任(左)在缝衣服(2014年5月3日摄)。
在弄勇小学读四年级的蒙宣汰(中)利用周末帮父母放羊(2015年3月7日摄)。
与弄勇村的“天梯”上学路相比,隔壁弄雷村的悬崖峭壁,让孩子们上学之路更加艰险。他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处200多米长、100多米深的悬崖。
那时,11岁的蒙秋艳作为高年级的姐姐,每次都要走在队伍的最后。爷爷告诉她说,要照顾弟弟妹妹们,多叮嘱他们注意安全。10岁的蒙科佑刚刚读二年级,这个年纪,应该已经读四年级了。蒙科佑说,家里人因为担心我年纪太小,爬悬崖上学不安全,所以我9岁时才上学。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右一)在悬崖边护着低年级的小伙伴回家(2012年9月3日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11岁的蒙秋艳在悬崖边休息,这一处约300米长的半山悬崖,是她读小学期间每天都要走的路(2012年9月5日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10岁的蒙科佑在上学途中,坐在悬崖边上休息(2012年9月5日摄)。
同样的山路 多样的人生
十一年前,蒙宣汰希望能尽早出去闯荡,打工挣钱养父母。
在他的记忆中,包括爸爸蒙桂苏在内的父辈们,大多常年外出打工。每年春节前,爸爸都要背着沉重的行囊和年货走山路回家,不管有多晚,蒙宣汰和哥哥都会守在门口等候,遥望远处的山坳:一年没见面的爸爸变什么样了,他带回了什么礼物……
小学未毕业的蒙桂苏,希望孩子不要再重复父辈走过的路,因为他的人生之路告诉他,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
“竭尽所能送孩子们去读书”是蒙桂苏最朴素的想法。
那时候,哥哥蒙宣任说,他的梦想是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
蒙秋艳说,每次爬悬崖,她都觉得很危险,特别是雨天路滑时,需要手脚并用,提心吊胆地通过。
一定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这个梦想一直在支撑着蒙秋艳。
伴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大山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大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路路网工程”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工程”让孩子们告别黄豆拌饭;“攻坚大通铺工程”改善了孩子们的住宿条件。
十一年来,大山早已旧貌换新颜,温暖着少年成长路。
2021年,蒙秋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广西医科大学。同年,蒙宣任也考上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19岁的弟弟蒙宣汰技校毕业后在广东一家汽修厂上班。
2023年5月27日,22岁的蒙秋艳站在她就读的广西医科大学校门口(新华社发)。
蒙宣任(左)和蒙宣汰骑摩托车经过悬梯下方的隧道(2023年1月20日摄)。2014年,隧道打通、公路修通后,“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
蒙宣任(中左)、蒙宣汰(中右)兄弟在家中吃团圆饭(2023年1月20日摄)。
当年一起爬天梯悬崖上学的小伙伴们,如今也都长大了。21岁的蒙富松从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医;21岁的蒙科佑即将从技校毕业,他希望能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19岁的蒙丽丹即将参加高考,希望以后能回到大山里当老师;18岁的蒙文超和蒙俐谷正在县城读高二,他们最大的梦想是一年后考上理想的大学……
上图为2023年5月24日,村医蒙富松站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卫生所前(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5日,10岁的蒙富松(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即将从技校毕业的蒙科佑站在家门口(2023年1月16日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8岁的蒙丽丹(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右图为2023年5月20日,蒙丽丹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三成人礼上(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1月26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二学生蒙文超站在家里,身后的墙上贴满奖状;下图为2012年9月5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文超(左一)放学后爬悬崖回家。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0日,蒙俐谷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教室里学习(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7岁的蒙俐谷(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你爬悬崖天梯上学 我来翻山越岭记录
2012年7月4日,我第一次来到弄勇村,在烈日下爬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拍摄孩子们放假爬悬崖回家。一路要攀爬,又要拍摄,十分紧张。在山顶休息时,全身衣服已经湿透,手脚不停颤抖。其实,这些年来,这些危险艰辛,我早已习惯,但每次爬完悬崖,心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以后再也不想爬这样的山路了……
然而,为了把镜头对准更多的孩子,记录更多的内容,我往往要反复跟拍多次。9月3日至5日,我在隔壁的弄雷村前后4次爬悬崖,拍摄孩子们上学放学的画面。
2012年9月5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孩子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012年9月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孩子们走在悬崖边的上学路上。
随后几年,这样的采访拍摄经历成为常态。对于一个摄影记者来说,记录过程远比展示结果更加困难,记录变化远比记录瞬间更加复杂。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数量,才能让作品更有深度和厚度,更有说服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推进,大山翻天覆地,今天的新变化意味着昨天历史的消失,摄影记者的拍摄工作面临着跟时间赛跑巨大的压力。思考和困惑,使命感和紧迫感,驱我前行。
为了记录更多孩子们求学之路的历史和变迁,我爬遍了周边数十个村寨上百条山路。同时,我还深入校园、家庭、田野等,系统性记录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
2014年5月2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8岁的蒙丽荣和10岁的姐姐蒙丽秀(后)在校园里跳绳。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村,姐姐载着弟弟放学回家(2012年3月28日摄)。
2012年7月5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板列村,6岁的覃小会和爷爷在农田里。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几名小孩赶羊上山吃草(2013年7月14日摄)。
而孩子们对我这个小时候陪着他们翻山越岭去上学、去放羊、去收玉米,一起挥洒汗水、携手共同成长的叔叔,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有一年,我在学校里住了两个多月,每天都会收到孩子们送来的祝福小纸片,一共有上千张之多,而学校一共才200多个学生。最多的祝福语是“黄叔叔,祝您长命百岁!”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在弄勇村度过。孩子们返乡过年时,很多人都会主动来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情况。当年这些翻山越岭上学的稚嫩懵懂少年,如今已迈向成熟坚强,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十一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巨变,成为山里娃成长路上铭刻于心的记忆。我也把自己深深地扎进了大山,和大山里的人们融为一体,一起走在路上,一起见证成长。
策划:兰红光、赖向东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黄孝邦
本文关键词:2014款马自达3、2014款马自达3昂克赛拉怎么样。这就是关于《2014款马自达3, 2014款马自达3昂克赛拉怎么样(十一年影像见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xzdhb.cn/?p=6056